“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深意

农历正月十七

是作日百丈怀海禅师圆寂纪念日

这位中国唐代禅宗高僧

因创立《百丈清规》

而被后世所熟知和敬仰

他所坚持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也成为禅门家风

在普遍追求“自由”之风的不食当今

让我们从他的小小坚持中

探寻自由的另一重境界

几年前看过一部茶道电影《日日是好日》。影片中,作日初习茶道的不食典子不理解为何要无条件地遵从并反复练习繁琐的程序,武田老师告诉她:

不要用脑记忆茶道,作日要通过练习让手来记忆,不食让手自然完成每一次茶道。作日现在你先不知道这些仪式的不食意思也可以。茶首先就是作日从‘形’开始,然后将这些‘形’放入心里。不食

武田老师没有进一步直接告诉典子,作日“形”入心后,不食习茶之人的作日茶艺将抵达何种境界,但我在百丈怀海禅师的不食人生故事中,找到了答案。作日

作为开辟禅宗新局面的一代宗师,百丈禅师不仅创立禅门清规,倡导农禅并举,还亲自以身示范,毫不懈怠。《五灯会元》中记载:

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

师曰:‘吾无德,争合劳于人?’既遍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餐。

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

或许对于其他僧众,日日劳作可能是修行过程中让人想摆脱的繁琐规矩,可对于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看起来却是他自己用以修行的清规戒律。

他为何不省却劳作,而把更多时间用于研习教理?

他为何不拒绝形式,不从繁琐中脱身,而无拘无束?

换言之,他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守戒生活中得到了什么?

我以为,他得到的恰恰是众人求而不得的“自由”。

关于自由,百丈禅师亦曾用言简意赅的话语开示弟子。

问:‘如何得自由分?’

师曰:‘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心如木石,念念如救头。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更无疑滞。此人天堂地狱所不能摄也。夫读经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鉴觉自性,但不被一切有无诸境转,是汝导师。能照破一切有无诸境,是金刚慧。即有自由独立分。’

‘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五欲八风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不为一切有为因果所缚,不被有漏所拘。他时还以无因缚为因,同事利益。以无著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亦云应并与药。’

从禅师的解答可知,在禅门,“自由”既非常言所谓“随心所欲”“想干啥就干啥”,更非一种能从外界寻觅得来的客观存在物,而是自性的一种清净状态和虚空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人的心灵无著无碍,远离颠倒梦想,不被世间纷扰牵缠,不被缤纷欲望捆缚,不会陷入情绪无底洞,以至辗转难耐。

庄子把这种“自由”命名为“无待逍遥”——“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需的地方已做标记 *